下一个百年大计最明确的目标:全面建成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!这个目标可分解的内容实在太多了,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是现代化重要的组成部分。要说清楚这个目标,有必要先简单分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,大致可以分为以下阶段:
阶段一:改革开放前,1949-1978年。新中国改革开放前,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活下去。新中国立国之后,当时的国内现状就是纯粹的农业之国,上至高层,下至百姓,还账,活下去,吃饱饭是唯一的目标。这个阶段,还有很多有趣的历史决策,这里就不阐述了,感兴趣的可以自我查阅。这个阶段值得参考的是1956年和1977年的两次代表大会,前者提出中国要从农业国转为工业国,后者首次提出中国现代化建设,为新中国未来的发展设定了路线。(这个阶段跟上了国家发展脚步的人,现在子子孙孙都是大佬了吧)
阶段二:经济恢复期,1978-1988年。这个阶段的中国经济还谈不上市场化和现代化,是对以前的发展路线做修复和重塑,对未来发展做铺垫的过程,主要围绕的是农村“吃饱饭”,城市供给关系等问题改革。但也是新中国最重要的阶段之一:“改革开放”。关于改革开放对新中国发展的影响,毫不夸张的说,接下来几个阶段的成果,都是站在“改革开放”的正确道路上所取得的。
阶段三:廉价劳动期,1988-1998年。冷战过后,全球经济复苏+国内经济复苏的需求,带动了加工和贸易的蓬勃发展。珠三角和江浙地区的企业赶上了世界发展的快车道。新中国农村劳动力过剩,沿海地带低技术劳动力需求,刚好解决了大部分就业问题。(2000年以前的广州深圳珠海,有多少神话和艳话,大家都是非常清楚的吧)这个阶段的国家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劳动力的廉价成本。乘全球和平之风,92年和97年的两次代表大会,也都是围绕着经济快速发展为目标,新中国开始全面向工业化进军。
阶段四:工业和城市化期,1998-2008年。2001年中国加入“世贸”后,加速了新中国制造业和工业化。初级制造业、加工贸易在加入“世贸”两三年后的2003年前后达到了顶峰。与此同时,高端制造业,如家电、机械、电信等技术工人、工程师密集的产业开始发力。此阶段,新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低技术劳动力的“绝对成本优势”和高学历劳动力的“相对成本优势”并存。中国制造的全面竞争优势,变成了全世界的制造(代加工)工厂。这个阶段另一个最重要的事件是1998年启动的房改和商品房“按揭贷款”模式,让房地产市场如燎原之势发展起来。城市化成为经济增长的另一重要驱动力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步发展带来了大宗商品和重工业的大繁荣。这个阶段的两次代表大会,都强调了“现代化”,并精细到了“工业化”、“城镇化”、“信息化”、“市场化”和“国际化”,所以我们看到了满地开花的大小工业,满地开花的房产和大小基建。(那些修路修桥修房子的老板,现在日子也过得安逸)
阶段五:产能过剩和创新驱动期,2008-2018年。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显著提升,低端制造业正逐渐失去竞争力,从沿海向内陆和东南亚国家转移。城市化进入中后期,房地产逐渐走向泡沫化。这个阶段的两次代表大会,分别强调了“工业化”、“信息化”、“城镇化”、“农业自动化”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。因此,高铁、地铁、高速公路等成为了基础设施投资的主题,科技创新与内循环成为了快增长的主题。信息技术、互联网、移动互联网在这个阶段进入发展快车道,诞生出不少巨头,比曾经的房地产有过之而无不及(这个阶段,搞信息技术培训的,都能赚的盆满钵满)。
阶段六:未来可期,2018年至今。2019新中国人均GDP达到了1万美元,在此之后进入后工业化和城市化期,经济增长将乏力。从历史上看,继续的经济增长,更多将要依靠高端工业和科技创新。
回顾历史,展望未来。新中国全面完成小康社会,走过了工业、城镇化和信息化三大关键节点。目前中低端工业,国内的劳动力成本已不具优势;房地产从刚需到泡沫,也不再具备支撑国内经济几十年的条件;互联网、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创新匮乏期,同质化严重。那么,从猜测的角度看,20大所指的全面建成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,一定包含了破局路。借用20大内容和主流媒体的观点:
一: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、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、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、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;
二: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,推进新型工业化,加快建设:制造强国、质量强国、航天强国、交通强国、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;
三:健全新型举国体制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、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、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。
结合以上内容,个人尝试解读,先对目标分拆一下:
一:中国式。中国在世界上有什么不同?人口大国、多民族、民族间文化差异大、未中断过的文明古国、经济内循环强劲、吃苦耐劳精神、世界工厂、经济体系独立且总体风险可控、实体经济较强、部分产业对进口依赖大、负债率高、房地产经济等。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几个标签是:人口大国、世界工厂、房地产和部分产业对进口依赖大。新中国依靠人口大国和劳动力优势,成为了世界工厂,但高精尖工业离世界一流水平还有差距,这部分也是目前“卡脖子”最关键的环节之一。当劳动力不再廉价,中低端产能过剩,贸易水平回落时,以前依靠人口和国内消费需求的旺盛,获得的经济增长势必也将回落,未来要继续保持高增长必须”攘外“。“攘外”的几个关键点:1、产品的国际需求稳定;2、自身产品质量达到一流水平;3、关键产业不能被“卡脖子”,最好我们还能去卡别人脖子。那么工业水平的提升就显得势在必行了,毕竟底子厚,经验有,这块的突破,应该也还是有十足底气的。第二方面是房地产,中国的国民经济大部分都集中在房产上,但房产的后市发展开始乏力了,20大也并没有过多提及房市,从历史发展上看,这极有可能不会成为未来发展的关注点了,但也不会跌哪去,毕竟是目前的经济支柱。
二:现代化。最通俗的理解,国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生存和生活条件,各产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管理和生产条件,就是现代化了吧。要实现现代化,首要条件就是经济要好,只有经济好了才能为国民提供更好的生存生活条件。经济要好的前提是支柱型产业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关键产业环节不会被国际局势所影响。
三:强国。军事强、科技强、经济强、聚民心就是强国了吧。
综上,个人认为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,应该理解为:
一:中国式改革:结构化转型,关键词精尖化、自动化和国际化,目标:工业进步+基本解决”卡脖子“问题;
二:中国式担当:饭碗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(农业),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不改变,要在发展和生态间求平衡;
三:中国式重心:基本自主化(信安、信创)+核心产业全球一流水平(基础工业、芯片半导体、新能源、航空航天、新基建、数字经济和人民币国际化);
四:中国式决心:举国之力;
五:中国式未来:共同富裕;
六:中国式放弃:房地产;
七:中国式强国:各方面都强,但不当世界警察。